FMACM® X 丁世偉 《再见乌托邦》

物体的命运其实无法自己左右,人们根据自己的选择标准,来决定一个物是有用还是无用。他们把有用的进行保留,没用的则会丢弃。这种选择的行动实则是人们在意志支配下构建自己周遭的理想状态和环境。塑料垃圾袋作为收纳无用物的载体,嫁接在有用和无用之间,兼具既被需要又终将被遗弃的双重属性,与“乌托邦”既理想又不曾完美的悖论遥相呼应,也与“再见”再次相见与终将告别的双重含义相吻合。

装置艺术品《再见乌托邦》此次由FMACM®与艺术家丁世偉共同策划,通过塑料垃圾袋的形式介入现实生活,把对乌托邦命题的思考延伸至我们的日常当中。

垃圾袋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FMACM品牌logo

 

FMACM®品牌简介

 

 

FMACM为合成词【本意是传真机和清洁机的含义】国内独立设计师品牌。

 

FMACM通过服装这一媒介让我们与世界沟通和交流,FMACM致力于追求服装趣味性和艺术设计性,将时装融入到日常




丁世伟

 

丁世伟  简介

丁世伟 出生于中国黑龙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现居住和工作于杭州,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动画、影像装置。他的装置作品曾在荷兰乌特勒支中心美术馆、意大利都灵Castello Di Rivara当代美术馆、法国昂西城堡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展出,电影作品曾入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温哥华国际电影节、荷兰国际动画节、昂西国际动画节、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日本Image Forum影展、中国独立影像展的国际竞赛单元和展映单元。

 


《再见乌托邦》| 上海 Mao Space




乌托邦最早的具象化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它本是作为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国度的幻想而存在。人类努力创造理想社会,但在漫漫路途中带来太多的伤害。每一次的自我解读都是对“理想世界”有预谋的破坏。

反乌托邦探讨在理想(却并不完美的)世界之中,存在或孕育的不和谐的社会问题,或在世界崩塌后自我救赎的过程。

影像《再见乌托邦》,宏大的象征意义的动画,清楚的展示了人类追求乌托邦的行动以及必然失败的悲剧,它呈现了一个由随机选择的反乌托邦图像共同参加的最后一次告别游行。




《再见乌托邦》关键帧





再见乌托邦-静帧1





再见乌托邦-静帧2





再见乌托邦-静帧3




F= FMACM®    D=丁世伟    Q=问题



QFMACMR和艺术家丁世伟合作的源起是什么?此次项目的内容是什么?

FFMACM®与丁世伟的合作源于FMACM®对丁世伟艺术态度和作品的认可,初见其作品,作品的制作周期,作品元素,最终呈现效果都让我们十分惊讶,涉及到的很多元素是我们也一直在表现或者尝试表现的内容,因此有很多共鸣之处。另一方面年龄相仿,交流起来也没有任何障碍,思维模式也互相补充。  

 

D商讨合作项目的时间非常短暂,完全是在互相交谈之间提取出来的。合作的作品我们一致认为应该在意料之外,因此最终选择了垃圾袋这一廉价而又实用的媒介。我们从功能性和艺术理念二者出发,收集和抛弃的动作对应了其功能性和延伸之意。

 


《陨歌》|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当代美术馆



Q:此次FMACMR x 丁世伟的合作,是一个艺术家试图走向商业化,还是FMACMR转型成为一个艺术家?

FFMACM®与丁世伟合作并不是商业行为,更多是来源于品牌理念、视觉语言与艺术家创作的重叠和共鸣,我们一致认为我们应该做一次小规模的艺术创作。以此为起点,我们将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从这一动作上也体现了FMACM®要彰显的品牌风格与艺术表达。

 

D我视此次合作为艺术品介入生活的一次尝试。我和FMACM®已达成共识,接下来会以此次合作为基础,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长远的艺术计划。对我来说,FMACM®是一个艺术品牌,它涉及的领域有公共艺术和潮流服饰。在其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它把诸如“观察”等文字喷涂在公共场所、街道中、废墟上,有着强烈的占领意味。在服装领域,它也经常把“主义”、“体制”、“组织”、“严肃”、“上层建筑”等文字嵌入设计,语意模糊却意味深长,字眼中性却态度鲜明。它把观念植入进它过往的创作和设计中,以实际的行动向公众和年轻人输出其态度与价值观。

 


《再见乌托邦》| 上海Mao Space



Q:潮流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F:潮流文化包含了一部分亚文化,我始终认为部分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是属于亚文化的一部分。潮流代表的是先锋和独特性,与当代艺术一样是具备有当代精神和语言。潮流文化和当代艺术虽说是不同的概念,但社会责任是大家共同的表达之重。潮流文化品牌和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共同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D:我觉得两者的共通点在于它们都与时代紧密关联,它们之间有很多交叉点。就以FMACM®为例,它的创作与设计都是基于它对于社会和当代文化的洞察,把理念植入在作品和商品中,来影响一部分青年群体。在消费这一互动中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是观念的传播和文化的生成。当代艺术同样依附于对时代的观察。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潮汐规律和内在属性,而当代艺术的工作重心则是理清时代背后的逻辑进而处理时代。从两者兼具的角度来提供可能性的也大有人在,比如班克斯、KAWS、徐震®、陈冠希等。他们皆以各自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利用潮流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双重弹道切入时代的机理,以更广的范围和更大的强度影响着社会与公众。




《再见乌托邦》| 北京现在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