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威 Wester Wu
国内原创潮流品牌 FMACM 主理人

介绍一下你自己吧,另外是因为什么想要开始做服装品牌?
Hi,我是吴威 Wester Wu,在 2014 年创立了 FMACM,到现在做了有四年了。FMACM 是传真机和清洁机器的合成词,我们给它强加了一个读音 “for com”。

你说你一开始并没有怎么接触过潮流文化,从某些层面来讲这也是件好事吧,就像 “一张白纸更容易塑造”,品牌也更容易不受影响产出自己的东西。
对,这确实是一方面。我是一个很学院派的审美,大学时接受的都是那种欧式的审美和教育,讲的都是传统的高级定制、奢侈品的东西。当我以一个很美院很学院派的审美来做一个表面很街头很潮流的东西的时候,就会跟市面上的潮流不太一样。假若仔细看 FMACM 的话,它从头至尾是有很明显的脉络的,可以跟其他品牌区分开。
之前你说不喜欢 FMACM 被称作 “国潮”,它是一个严肃的品牌,为什么呢?
打个比方吧,比如说唱歌手 GAI,他可能不太愿意别人说他是流行歌手,肯定还是觉得自己是个说唱歌手。但现在很多人非说他在往流行发展就是流行歌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觉得在 2017 年前 “国潮” 都是一个贬义词,但现在情况好像在慢慢转变,所以不会特别介意了。我觉得我做的东西是那种外壳有潮流的一个廓形在、具有流行感,不过因为价位、品牌形象等等跟国内其他潮流品牌比较接近,所以大家才把 FMACM 归到 “国潮” 里去。

看你平时会买艺术品也在做一些艺术项目,像是之前的 “观察 x TOP 30”。为什么坚持做艺术,是不想断了自己与艺术之间的那种关联吗?



TOP 30 是一位一直帮我做 Video 的朋友,我们当时是想做一种类似地标的东西,比如用灯箱或者用喷漆喷到墙上和地上。最终的想法是让它出现在各个地方,但目前实现不了,需要很多精力跟时间。我自己特别喜欢做这种艺术项目,我觉得艺术它能比得上喝酒、蹦迪等各种让人发泄的东西。以前上学每年寒假回去我都会画一张油画,三十天时间全部在画画上。我现在换了一个很大的工作室正在装修,之后可能会放一个画架在那边吧。虽然目前很忙,但我觉得自己需要艺术这个东西来让自己更加开心和愉悦,因为事情多了以后反而很浮躁。
我做艺术除了它是一种调节方式以外,也是想让 FMACM 的气质跟我本人更加契合。


那觉得做纯艺术的东西和做品牌有什么共性和区别?
画不好可以改、可以从头再来,另外自己对那张画是有很强的把控能力的,你在画之前也许就能想到最终会呈现出什么样子。但做品牌就不一样,它更难可控性更小,未知的东西太多,你只能做到尽量把控。这一季你没做好,虽然还有下一次机会,但东西已经展示出来了。另外有时候你产品做得很好,但营销或者质量不行,你也会死。

FMACM 的产品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文字性的元素,比如说 “观察” 和 “上层建筑”,你是想表达什么呢?

每个人看完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只要是搞艺术的搞设计的就知道往哪个方面想。FMACM 的受众群在 18 到 25 岁之间,这个年龄层其实正是在成长的时候,他们看完也许有共鸣,进而审视一下自己。再结合我们互联网上看到的,网络这么发达,每天你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想看或不想看的新闻、广告。通过这些,再观察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一切都是为了想问题,再自我定位、自我提高这样。
那你的纹身呢,很好奇为什么在脖子上纹了 “体制” 二字?

不过我觉得现在国内的潮流圈还是相对团结的,中国潮流文化里的这个体制还是蛮开放蛮不错的。如果说用另一个词语代替的话,那可能是 “圈子”。“体制” 更加严肃、更加意识形态一点。纹这个词语,一是觉得酷,二是觉得我要坚持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不能人云亦云吧。
那你觉得你会混圈子吗?这三个字在这里也许并不是贬义。
不排斥但也不主动吧。我觉得我不太会做生意也没有商业的思维,只是一个喜欢艺术、但也没上升到艺术家的人,可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吧。如果这个圈子很团结很有爱,那我肯定愿意去认识大家,以前都觉得 “酒香不怕巷子深”,到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有人就说 “现在不怕怀才不遇,因为有互联网”。但这两天在上海 NPC 开会听到的一句话我特别同意,“这个社会没有怀才不遇,只有你不合作”。所以现在不是说混不混圈,是我觉得聊得来的就跟别人去聊,有合适的对象就去合作。聊不来也不强进到圈子里面,但我也不会去得罪别人。
那你觉得现在国潮的环境怎么样?
很多人都说 2017 年是国潮的元年,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可能国内市场已经发展到这个份上了,未来三五年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

现在有一种声音是 “人人都能做国潮,人人都能当主理人”,现在国潮市场也有 “鱼龙混杂” 的情况,你怎么看?
做品牌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和光鲜。我们虽然是主理人,但做的事其实也是在创业。既然是创业,老板就会超级辛苦。FMACM 刚开始的时候我一个人既当客服发货又要当设计师做设计,哪怕现在发展了四年,我每天还是要加班到一两点。不只有我,问过好多国潮设计师都是这样的。如果主理人是设计师的话,意味着他不仅要管理团队还要做下一年的规划和设计,以及跟工厂对接。要操心的事情太多。
再说国潮市场的问题,比如做几件 T恤什么的,你说它不是品牌吧,它也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 Logo;说它是品牌吧,这东西做的好像又不到位不专业。这事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虽然是竞争对手,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说明大家现在都很看好这个产业,都想来分一杯羹。也算从侧面激励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吧。当出现门槛特别低的情况,让我们有危机感,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假若你一家独大或者整个市场就几个品牌,那很容易把这个文化搞坏。
如何看到抄袭与被抄袭的问题,有人说过你的 FMACM 抄袭吗?
我对自己的设计能力还是蛮有信心的,品牌中当然 90% 都是我自己的东西,另外 10% 你多少都会受到各种设计的影响,比如建筑、服装、家具等等,当然还有市场流行度的影响。 但目前为止都没有顾客说我们抄袭。而且我觉得中国的设计师现在都挺厉害的。我擅长做形式感的东西,有一个比较不错的能力是,能把看到的东西修改成我自己的、适合的东西,而且比之前的还要好看。
另外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一点都不排斥。最初做品牌的前半年 我也会模仿一些品牌的形式感,但还是自己的东西在里面。现在不管国内国外很多品牌的同质化都特别严重,品牌如何找到自己的风格、气质,这确实是一个挺严重的问题。

还有关于国潮价格的问题,大家比较关心,有的也吐槽凭什么卖这么贵。
这其实也是宽容度和有色眼镜的问题。中国人可能有点崇洋媚外吧,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昨天还听人说,因为我们上一辈很多事情没做好,导致我们觉得国外的东西就是好的,因为人家做的确实好。一个国内的和国外的东西放在一起,可能有些人连看都没看就直接选国外的,这是一个很无奈的现实。
但我觉得现在是有转变的。价格的问题你看比如我的 FMACM 和 ATTEMPT 或者 RDET,从前几年到现在其实我们的价格是一直在提的,很多都达到了中高档的水平。 这个价格我觉得是合理的,其实品牌成长过程中也是在筛选受众群体。而且从侧面来看的话,国内这个市场其实大部分人愿意去买便宜的、性价比高的、套着所谓潮流外壳的东西。他可能并不是真的对这种潮流文化感兴趣,那这种情况下他不会想要去了解你品牌背后的东西、理念,以及这个牌子到底有没有真正输出高水平的内容。或者有人愿意花很多钱去买某个品牌,其实就是看中了某个点,这并不一定是价格的问题,而是那个品牌的文化或者功能性带给消费者愉悦感。

FMACM 2017 秋冬系列
做品牌到现在遇到过什么奇葩的事吗?
基本上都是在线上平台遇到的,一些比较奇葩的买家。我们之前做了一个 Tote Bag,外面的材料是防水的。然后有一个顾客就买回去把包里面装满了水,说你这包不防水,还是会湿啊。这就很无奈了…
如果是有质量问题那我们肯定是要改进的,但是相较于国外品牌,大家对国内品牌的宽容度很低。比如我买 Supreme 一件 1,000 多的衣服,洗了两次掉色,那我能说什么呢,只能是扔掉或者以后不再买了 。不过宽容度的问题也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
最后那做品牌有什么成就感呢?
一是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喜欢这个牌子,并且去消费,这点还蛮有成就感的。然后你品牌做得越来越好,你的知名度也会变高,有点像公众人物,可能会有一点点那种虚荣心吧。还有就是可以赚钱,品牌做得好自然会赚到钱,虽然不会以此为唯一目的,但这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好、更加开心,对吧。
其实跟吴威聊了很多,这短短的几千字也许并不能完全展现出一个所谓 “国潮主理人” 的现状。但除了消费国潮的衣服,我想从这字里行间大家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吴威或其他主理人们的态度或者面临的问题。
就像文中说的,很多人都认为 2017 年是 “国潮” 的元年。近几年国潮发展的非常迅速,表面上呈现的是越来越多国潮品牌出现,实际上也显示国内潮流文化正在变得更好、被更多人喜爱或接受。但这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原创问题、质量问题等等,这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评判标准。但还是像吴威说的,希望大家给 “国潮” 多一点包容。